梅花三弄說的是:東晉大将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《三調》之事。出自《晉書·列傳五十一》和《世說新語·任誕第二十三》。
話說,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,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。恰巧桓伊從岸邊路過。當時,王徽之并不認識恒伊。可船上卻有一位客人驚叫道:“這不是是桓野王(桓伊字野王)嗎?”
王徽之也是久聞恒伊的大名,當即命人上岸對桓伊說:“我家大人久聞先生善吹笛子,想請先生為我家大家奏上一曲。”
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,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,便下車上船。上船後,桓伊也不打招呼,便直接坐在胡床上,用笛子吹出三弄梅花之調,高妙絕倫。
吹奏完畢,桓伊立即下船上車走了。賓主雙方始終沒有交談一句。由此可以看出: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、磊落不着形迹。
譜中解題稱:晉代桓伊曾為王徽之,在笛上“為梅花三弄之調。後人以琴為三弄焉”。雖未明言是以梅花為題材,但樂曲主題表現的卻是梅花無疑。
所謂:‘三弄’,實際上就是三個變奏:高聲弄,低聲弄,遊弄之說。寓意:人們寄情于梅花,以詩、畫、樂來表現梅花潔白、芬芳、耐寒的特點以及傲霜高潔、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質。
李明之所以把自己自創的一招取名:梅花三弄,就是因為此招有三種變化,故又稱:一招三式。
為什麼是一招三式,而不是一式三招呢?它們之間難道還有什麼區别嗎?
武術中,招和式通常連起來念,叫:招式。但,其實招和式還是有區别的,它們的區别就是:側重點不同。
按原意解釋:‘召’意為:‘引導’、‘呼喚’;‘扌’與‘召’聯合起來則表示:‘招手兒呼喚人們上前’,故武術裡面的招更側重表動作和意圖;式的原意主要是:法度或規矩,故武術裡面的式,更側重于:表形體架勢、方法要領。
而套路是招式的集合,它是武術家們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的精華,他們的功能也有所不同。
武術的内涵是以:格鬥搏擊意圖為基礎的,既要體現動作意圖意識,也要知曉熟練方法尺度技巧,故武術裡面仍應堅持将招式連起來理解才有利領悟和訓練。
武術是近身戰的提現,而術數則講求遠距離作戰,二者有着本質的區别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開局一座祭壇,我将衆人護至身前 白夜做夢 不會修仙你可以搜啊! 魔尊隻想偷師 在玄幻世界,做一隻躺平的鹹魚! 人工智能危機之多元宇宙 神話:我的分身進化成了燭龍 穿成八零極品假千金 驚!他人都能聽見我心聲[穿書] 修仙大計 小師叔沉迷網絡中 渣攻師兄想做我藥渣 原來就我會修仙啊 大佬今天要立遺囑了嗎+番外 妾身不想重生 不解契 快穿之女配要拆cp 有恃無恐+番外 苟在妖武兩界修仙 失去惡毒男配光環後